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镇雄  >  市级媒体


一个农民党员的乡土情怀

2017-11-13 11:31     

◆通讯员 王 毅 邓 琳

在镇雄芒部镇有个叫花园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春季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夏秋果实累累、客商连连,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地闻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庄园、经济林果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庄园的创立者刘以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已是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带领当地群众逐渐走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将一个弱小的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并推广覆盖到县内其他地方或县外。

这一切,既得益于他对现代农业研究和探索的执着,更源自他作为一名农民党员的乡土情怀。

苦心专研练本领

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民子弟的奋斗目标。作为农民的孩子,刘以斌也不例外。他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曾尝试经商做买卖,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在农业这个领域干一番事业。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种植合适的作物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收入?成了刘以斌最大的梦想。他苦练本领,经常借农闲时节外出做买卖的机会,到省内外很多地方去参观、学习,虚心求教取经。在一次贵阳的种子技术推广交流会上,他结识了贵阳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才真正迈入了农业技术研究的门槛。

从此,在引种、试验、技术研究和推广等方面,刘以斌进步突飞猛进,并破解了农业上的多项难题。在镇雄发现玉米纹枯病,与贵阳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专家共同研究、共同试验,破解了玉米纹枯病的防控技术难题;在小麦锈病上使用粉锈宁进行防治并取得巨大效益,获得大力推广。同时,在经济林果种植方面,还总结探索出了桃、李中密度矮化密植早产栽培法,提高了桃李产量。

引种试验破瓶颈

经过多年调研,刘以斌发现种植经济林果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市场前景很好。便决定先试种,将花园村民组的荒山开辟出来,作为试种基地,引种试验。

自2002年以来,他陆续引进了国内外名优落叶果树品140余个,在芒部、中屯进行区域性试种,经过参照对比,严格筛选,选育出了适应镇雄及周边县区生产、品质好、产量高的桃、李、葡萄、蓝莓、猕猴桃、梨等品种近20个。

一边试验,一边推广。目前,他引种试种的多个品种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并逐步产生经济效益。仅邦兴生态合作社核心区标准化果树种植基地就达7000亩,推广种植面积上万亩。

带头发展促脱贫

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刘以斌发现发展经济林果靠单家独户无法形成规模,产品也无法融入市场,经济效益低微。2002年,他带领当地五六户群众调整30亩土地,抱团种植桃、李等经济林果,探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当时,周边群众都不看好,认为他们不会成功。到2006年第一年见效时,刘以斌一家就赚了四五万元,其他几户也赚了上万元。看到种植经济林果的可观效益,周边群众也逐步加入进来。2008年,刘以斌正式登记注册了镇雄县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时注册的社员达117户。随着合作社效益的不断凸显,合作社社员已经从最初的117户发展到了现在的4000多户10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00多户5000多人,现在,合作社已经在全县20多个乡镇带动发展经济林果种植40000多亩,已经投产的有8000多亩,每亩地每年可收入一万元以上。

在刘以斌的带领下,十四年来,邦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示范社及市级龙头企业,成功创建为“农业部水果标准园”“云南省科技示范园”,“邦兴”商标已被评为“昭通市知名商标”,生产的桃、李鲜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全县第一家“绿色食品”认证水果品牌。

因为成绩突出,刘以斌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云南省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云南省“两社一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穷乡亲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多年来,刘以斌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发展好自己的同时积极践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2008年以来,在县供销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刘以斌在合作社建起了每期能培训100人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对社员及周边群众无偿进行培训。将自己总结的桃、李中密度矮化密植早产栽培技术编印成册,免费发到培训的社员手中,让他们掌握栽培技术,发展水果种植。学校创办以来,共开展50余期4000余人次技能培训,提升了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不仅如此,刘以斌还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果园里做工,增加收入;出钱为当地小学硬化操场;为当地无力建房的贫困户付发贵建起了120平米的房子,解决了该户的住房问题。

“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一起努力,日子总会变好的!”刘以斌说。

县内新闻:

媒体镇雄: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