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仰视伟大,崇拜伟大,却很难想象,其实伟大就在自己身边,就像县环保局高级工程师、环境科研监测站站长范泽文,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29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着碧水蓝天,坚守着理想信念,书写环保人的那份伟大精神!
走近范泽文,找寻这种伟大精神的足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办公室里,各类荣誉证书堆积如山。满头倔强的头发笼罩着清瘦的脸庞,那双深邃的眼睛,活似制高点上的探头,监测着古邦大地的PM2.5值。
1985年,毕业于省化工学校分析专业的范泽文,放弃能进入云天化集团发展的机会,怀着一颗对家乡无限热爱的心,毅然回到家乡,到县环境科研监测站做起了一名普通的环保工作者。他这一干,便是29个春秋,便是多项研究成果的问世。
范泽文正在专心做实验
我县不仅是云南人口第一大县,也是“资源金三角”昭通的一个资源大县。这里储藏着74亿吨的煤炭和12.3亿吨的硫铁矿。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土法炼硫,当地冒出了无数“光头山”“白水河”,被国家有关部委严厉批评。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刚踏上环保战线的范泽文受命:组建一个县级环境科研监测站。
上昆明、跑上海、到大型书店或图书馆查找资料……80年代,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建起一个县级环境科研站谈何容易,但自小就不肯认输的范泽文却来了冲劲。为制作实验设备,他进商店,找厂家,和企业员工一起设计制作。一个周末,正在家休息时,范泽文突然来了灵感,没顾上跟家人招呼就往化验室跑。出门时,年幼的孩子高烧还躺在床上,那时没手机,他的“突然失踪”可把全家人急坏了,待到第二天回家时,家人、亲戚等“兵分几路”,或带孩子上医院,或四处找寻他。不过,在他的努力下,环境科研站建成的奇迹创造了出来。
环境科研站的建成,为范泽文的环境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潜心发明的“硫铁矿土法炼硫污染治理理论”终于成型,在该理论指导下,以密闭、集中、转化、高烟囱排放为核心的“云环09—密闭组合式炼硫技术”大量运用于硫磺生产中,不仅提高了硫磺产量,且减少了废气污染。1991年,该技术获省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农业部、环保部当年8月中旬还在我县召开“全国炼硫污染防治现场会”,推广镇雄治污成功经验。他研制成功的高效节能环保燃煤炉——靖达圣火节能炉,已于今年4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授权,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他主动请战的镇雄县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项目的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吿,已通过省发改委的技术评估和审批,并已报到国家发改委……
范泽文的部分荣誉证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部门发现,县城居民鼻窦炎和支气管疾病发病率达60%以上,就连金属腐蚀都很快。已是环保老兵的范泽文很快找到“罪魁祸首”——原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他监测到,冬季县城居民烧煤取暖,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超标4.3倍,县城酸雨出现频率达100%。他还发现,全县年均耗煤125万吨,排放灰渣30.6万吨、二氧化碳234万吨、二氧化硫5万吨。于是,研究型煤固硫技术便在范泽文的头脑中闪现出来。何为型煤固硫技术?通俗地讲,就是不让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反复实验,范泽文总算找到了固硫的办法,但由于生产成本高、燃烧有异味等困难,第一代固硫型煤并没有走好。为解决这一技术缺陷,他再次走进实验室,并成功研究出“高效节能环保型煤技术”。但精益求精的他发现,生活用煤所产生的买煤、存煤、保洁等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群众。不服输的他又开始研制新型燃煤炉,家就是实验室,实验室就是家,两者对他来说已接近模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重来,他“屡败屡战”。经过两年多的攻关,2013年,他的心血——“高效节能环保燃煤炉”研究成功。该燃煤炉改变了传统回风炉用炉桥支撑燃煤燃烧的方式,增加了二次燃烧系统,使一氧化碳得到充分燃烧。与传统回风炉相比,它具有生火迅速、火力可控、节能环保、燃料不限等四大优势。从点燃碎纸壳、添加面煤,到升起熊熊火焰,整个生火过程不超三分钟。火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燃烧室底部的面煤上升起的红色火焰,一部分是从燃烧室内壁的小孔里窜出的蓝色火苗。
2011年被评为省节能减排“先进个人”;2012年入选全县“云岭骄子”,荣获市“名家”提名奖;2013年获得昭通市“名家”奖;2014年获市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奖,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光环、鲜花、掌声对知命之年的范泽文来说,欲求的还在征程。
目前,他正在抓紧研究,考虑从县城开始,力争尽快推出送袋装固硫煤上门和免费回收灰渣服务。如果得到全面普及,县城的垃圾量将减少70%,二氧化硫排放量将降低85%,古邦大地碧水蓝天梦想也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