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一  >  脱贫攻坚


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4-10-25 15:24     

“粮食水果和蔬菜,年年产量都在升;油锅不响不吃饭,还要注意减点肥。”“县上专家和领导,常常来我家串亲;今天教我栽包谷,明天教我学喂鸡。”“请你表(别)在这里吹,我也认得一大堆;阿(那)些专家和领导,到过我家好多回。”……这是在我县农村广为传唱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山歌,山坡上、田野里、厂坝边……你对我还,夹杂着老白干的浓烈味儿悠悠满天飞,处处弥漫着山歌的芳香。

悠悠的山歌下面,是一条条纵横交织的机耕路,一块块高标准的改良农田、一片片优质的精品果园、一行行郁郁葱葱的防护树林、一条条支砌整齐的排涝沟渠……活似山寨版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镇雄自2004年入列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之后,100多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历经10年“征战”的成果。

母享镇湾沟村的菜农涂国杰就是率先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之一,早在2007年他就算过一笔账:他家在未使用大棚前每亩地种植蔬菜8000斤左右,还要到处进行零散的销售,收入仅为6千余元;县里给他建起大棚后,每亩地可种植各类蔬菜15000多斤,纯收入达15000元,反季节蔬菜更是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明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村里建成取水坝1座、渡槽1座、引水渠道7.5公里、引水管道8公里、蓄水池4座、机耕路1条长400米。山清、水秀、苗壮、果硕……农业综合开发大大改善了湾沟村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生产后劲,提高了生产能力。

湾沟村的蔬菜畅销助农致富,倮倘村的“民心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涉及11个村民小组、惠及3600多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内容涵盖农业、科技等,给村里建设粮食种植和蚕桑种植样板、排涝沟渠、改造良亩,尤其是3509米的机耕道路和2座24米长4米宽的“民心桥”,解决了张家湾河对岸187户1600多人的交通不便和过河难的问题,赢得了农民群众一致好评。

纵观全县上下,受益的何止湾沟村、倮倘村?

10年里,我县先后在乌峰镇旧府村,母享镇湾沟村、母享村,林口乡木黑村,赤水源镇螳螂村、倮倘村、板桥村、木瓜村、布丈村,芒部镇芒部村、庙河村,果珠乡云岭村,牛场镇大寨村等13个行政村实施以土地治理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各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圆满完成。2012年,我县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试行期一年);今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

10年里,光鲜成绩的背后是在以县长任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安排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检查验收、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部门密切配合,主动协调解决涉及项目施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加强资金监管,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群众得实惠的“民生”工程;科学合理开发,突出重点,把效益放在首位,不搞形象工程,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建后管护,巩固开发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群众真正受益。

10年里,选址立项、整合资源、巡回指导、指挥机械、修建沟渠……野外作业与室内研究相结合,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等技术参数迅速收集上来。田间地头无处不奔波着农技人员的身影,在镇雄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用似火激情谱写峥嵘人生,用宝贵青春抒写致富传说。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全县各地也悄然发生变化,昔日“靠天吃饭”的土地已变成“谷粮仓”,昔日的庄稼汉变成“新农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透露,2011—2014年,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45万元;共衬砌渠道45.55公里,新修机耕路23.47公里,“一池三改”示范户建设50户,建蓄水池4座,埋设管道13.6公里,机耕桥1座,便桥1座,果园改造示范100亩,推广杂交玉米良种5000亩,玉米省力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5000亩,土壤改良4500亩;共完成土地治理面积2.62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59万亩,增加粮食225万公斤,其它农产品61万公斤,增加种植业总产值2482万元,增加项目区农民纯收入1505万元。各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省力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科技新技术的使用……改变的岂止是刀耕火种的传统?带来的又何止是农业上的丰收?更为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从土地上脱身出来,越发增加了富裕农村劳动力。谋事一盘棋的县委、县政府已事先培育好致富产业,劳务输出就是其中之一。

我县坚持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运用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和资源信息库、培育劳务市场等多种方式,建立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形成“政府组织输出、中介组织介绍、农村能人带动输出、投亲靠友和个人自发输出”五条路并重的多元化输出格局,拓展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渠道,全县劳务产业逐步实现了由无序输出向有组织输出、体力输出向技能输出、季节输出向常年输出的转变。上半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2.48万人,累计完成务工总收入24.03亿元。

如今,漫步镇雄各地,林业产业、石雕工艺、尖山刺绣、工业园区……一项项朝气蓬勃的产业,犹如一部多气门的发动机,正承载着古邦巨轮,破浪前行!

县内新闻:

媒体镇雄: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