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二  >  大家谈


感恩教育不能简单地让“家长孩子哭成堆”

2015-11-05 10:40     

曾素媛

近日,在某校举办的“感恩励志”主题演讲会上,数千名家长和孩子情绪失控、哭成一堆。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广大网民对此事展开了激烈讨论。赞成者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反对者则不以为然,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认为这种“洗脑式”感恩在半小时后就会“涛声依旧”,甚至质疑从事感恩教育的“专家”目的在于卖书,是“骗子骗傻子”,是趁家长孩子哭得热血沸腾之时赚个盆满钵满!

笔者认为,虽然不能片面地将此类感恩教育理解为“骗子骗傻子”、是为了卖书,但这种高压式的教育、煽情式的表演,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无助于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教育的基础是相互理解和尊重,过程是双向的情感互动,目的是推动孩子的心智成熟,使其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完善的生命个体。换言之,感恩教育需要和孩子建立双向的情感互动和有效的沟通,让孩子去领悟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国家、党对自己的似海恩情,而不能简单地依靠煽情跪拜、抱头痛哭来实现。

感恩教育的过程是长久、复杂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速成,更不可能一个所谓的感恩演讲就能培养出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才能让感恩的心伴随孩子成长。违反教育规律、依靠大肆煽情的“洗脑式”感恩教育,显然是收效甚微的。

感恩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孩子的感恩意识应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在学校,当老师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从桂林山水的优美讲到它的奇、秀、险,讲到作者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从而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怀;讲授《草原》一课时,可从翠色欲流的草原、香味扑鼻的奶茶、豪爽好客的蒙古族同胞入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内涵,培养学生56个民族一家亲、团结和睦脱贫致富的感情。

在家中,父母可以带领“小皇帝”“小公主”做做家务,让其从小热爱劳动、尊敬老人,改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陋习。

在社会,则可以通过漫画、歌曲、影片等孩子喜闻乐见的作品,巧妙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以上循序渐进式的长期教育,孩子的感恩意识才能逐渐形成并入脑入心,才能将感恩之举付诸于行动。


责编:罗 勇 审核:成忠绪

县内新闻:

媒体镇雄: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