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二  >  大家谈


论教书与育人

2016-10-31 17:40     

镇雄县第二小学 胡 雪

2016年9月召开的昭通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六大战略”。在“六大战略”中,“教育兴昭”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战略”之一。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执政者的政治责任和道德操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要求:“坚持教师是第一资源、质量是第一生命、管理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教育兴昭是基石。在2016年5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教育与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范华平就告诫全市党员干部:“教育是未来,是最大、最基本的民生;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可以预防贫困发生,减少贫困数量,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全市各族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务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深刻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兴昭’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把教育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责任也在人。“教育兴昭”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全市各族人民特别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理应自觉担当起“教育兴昭”这一千秋伟业,既教书又育人,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切实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让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落实于教书的始终。

教书育人? 必先育人

孔子提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即指育人。《大学》倡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韩愈把教师的职能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以“传道”为先。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徐特立强调“我们的教育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明确把以德育为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的目标,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固定下来。2008年,我国再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把“教书育人”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遵守和自觉执行的职业道德规范。

育人是国家社会制度的必然选择。在人类历史上,教育既是永恒的、普遍的范畴,又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在这个范畴内,任何领域的人才,都必须受到自身的政治制度、道德准则的制约和影响;任何学科、任何智能的作用都要受到人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支配。核技术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写出具有迷惑性“黄色”作品的人和留下千古佳作的人,都是智能高强的人,不同之处在于智能服务的对象、发生的作用。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育才”必须“育德”,“育才”必先“育德”,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永恒的天职,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教书是育人的前提,教书过程也就是育人的过程。因此,育人与教书永远是“一张皮”。陶行知一生追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因而教书就是教人。所以,教师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还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力,才能把书读好,心明才会眼亮。学习目的的确立、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牛顿、爱因斯坦虽然小时候愚笨,但他们没有丧失学习信心,受到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家教,成为千古传颂的发明家。没有孟母的“择邻处”“断机杼”,造就不出一代儒家大师孟子。钱学森、袁隆平如果从小没有接受学校良好的文化知识和人格人品、爱国主义教育,不可能成为我国的“导弹之父”“杂交水稻之父”。由此可见,教书离不开育人,只有把人育好才能把书教好,育不好人必定教不好书。这些年,一些教师把教书和育人剥离成“两张皮”,甚至把教书和育人对立起来,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分数不重思想,结果是学生思想越来越乱,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教训极为深刻。

教书育人? 必先育己

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毫无例外地主张: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必先育己。

育人是学生求知的迫切需求。叶圣陶说得好:“学生上学,正确地说不是去读书,是去受教育……书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需要教师教他们读书,而且渴望教师教他们做人。无数事实证明,在校的学生最欢迎、离校的学生最怀念的教师,是不仅在自己心田播撒知识和智慧的种子,而且也在自己心灵点燃理想之火、带来希望之光的教师。

然而,光有“育人”之志,没有“育人”之技,终将缺乏“育人”之果。师高才会弟子强,名师才能出高徒。别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业是多么重要,多么伟大与神圣:整个人生的命运都操在他手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手里攥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绩效不是人才济济,必是贻害子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当先生,必先当学生;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书是如此,育人同样如此。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在灵魂的塑造上,“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如果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制度、政治生态和道德规范,没有深刻理解我国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又怎能让学生将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高尚人才呢?如果教师没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又怎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激起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强烈情趣呢?如果教师没有熟悉教育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那对学生不是在拔苗助长,就是在扼杀他们求知的灵魂。

基础教育阶段是决定学生将来是否成“人”成“才”的黄金阶段,是学生养成一生良好品德和学习、生活习惯,树立人生理想,形成自身人格魅力,萌动和定位自己长大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最基础、最关键的认知时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胡杨能在干旱的荒漠中枝繁叶茂,就因为他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吸收水分。学生长大要成才,基础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基石。但是,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低素质的教师永远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令人敬仰的职业操守,还要有一生学无止境的长远眼光,一生追求工作一流、质量超群的长远目标。“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平等相待;以身示范,尊重信任。”这既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立足本职,对学生从起始基础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从品德和行为习惯抓起,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终能抓出成效。

教师职业艰辛又繁琐,平凡又伟大。教师岗位是一种辛苦、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教师工作是良心活,需要我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也需要我们淡泊名利、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然而,作为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难免会产生天天复始、阶段复始的职业厌倦,有的时候面对工作的压力、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自己“清水衙门”的经济窘态,也会出现情绪的低潮、情感的失落,滋生一些消极的思想。但是,我们不能低调地应对工作、敷衍塞责地了却工作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不断的否定自我、完善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忘却感伤、丢掉失落。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我们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真正的热爱学生,我们就会有一生根植三尺讲台的情怀,就会不言放弃,不言自我,不言选择,不堕入低潮;我们就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要相信,赠人玫瑰,一定会手留余香;桃李虽不言,下自能成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经济社会要发展,教育必先行。教育兴昭,任务艰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涓流成河,广大中小学教师坚持不懈的教好书育好人,是实施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战略”、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只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科学识去感召和熏陶学生,不忘初心,留住乡愁,沉谋重虑,身心合一,我们才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真正担当起“教育兴昭”这一大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县内新闻:

媒体镇雄: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