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清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小学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像沃土中沙土与水的关系,不能分离。只有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小学语文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课文,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宣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语文老师应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加强德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首先,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内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德育培养与语文课堂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
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可抓住课题“难忘”二字提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学生阅读课文后知道,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鬼子不准台胞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战胜利后,台胞们开始用祖国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来说,确实是“难忘”的;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
其次,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可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成功地渗透品德教育。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应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并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再次,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可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最后,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例如,当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从桂林山水的优美讲到它的奇、秀、险,讲到作者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从而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怀;但也要注重文中优美词句、篇幅布局等,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当讲授《草原》一课时,可从翠色欲流的草原、香味扑鼻的奶茶、豪爽好客的蒙古族同胞入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内涵,培养学生56个民族一家亲、团结和睦脱贫致富的感情。但更要注重课文的新颖立意、生动语言等,学习作者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
总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突出文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
责编:罗 勇 审核:陈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