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华
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不是众星捧月,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很多家庭对一个几岁的孩子,不管他的兴趣爱好如何,也不管他能否消化接收,不是要求孩子能加减运算、琴棋书画,就是要求孩子能歌善舞,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把希望的砝码完全加在孩子身上,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其结果不但实现不了家长的愿望,还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诚然,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能正确而科学地引导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活泼、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且这一时期幼儿的骨化过程还不完善,肌肉、关节的发育也较差,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还不平衡。因此,这一时期幼儿持续坐的时间不宜超过15-30分钟,也不宜从事过多地运用指关节等活动,强迫幼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强迫他们学这学那等都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若培养幼儿对琴棋书画、歌舞等的兴趣,教给他们一些粗浅的知识、技能是可以的,如果不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了练好书法。弹好琴、画好画、能熟背诗词,而强迫他们不停地练、弹、背,孩子将无法消化接受,甚至出现厌学、反感、忧郁苦闷的恶果,这不仅对身心健康不利,而且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更为不利,更不用说有快乐的童年。
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好比一株株幼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材,主要靠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配合,因为幼苗的成长需要适宜的阳光、土壤、水分、空气和辛勤的耕耘。如果我们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盲目冒进,那就是拔苗助长,就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后必将功亏一篑、大失所望。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家长负责的态度,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刺激幼儿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譬如:玩结构游戏“修隧道”。在幼儿动手操作前老师问:“要修成怎样的隧道,洞顶才不会下榻呢?”幼儿的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我们不能马上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先引导幼儿一起做“孵小鸡”实验:让幼儿扮鸡姐姐,用铅笔尖当鸡的嘴巴,帮鸡妹妹啄开蛋壳,让鸡妹妹出来,实验中,教师提出疑问让幼儿深思:为什么啄不开蛋壳,是不是用力不够?然后让幼儿往蛋壳上倒蓝墨水观察墨水往哪儿去了。这样,孩子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反复实验、观察就会发现:墨水滑到蛋壳周围去了,因为蛋壳是拱形的堆不住墨水,往上面啄蛋壳也一样,力分散了,集中不起来,因此啄不开。这一来,幼儿就能通过“孵小鸡”的实验找到“修隧道”的答案,从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知道隧道要修成拱形的才能减轻洞顶的压力,使顶部不易下塌。
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
幼儿园的活动主要包括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生活活动,但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活动不像教育活动、生活活动那样受教师的刻意设计所束缚,幼儿意愿性大、自主性强、最能在游戏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得到表现和发挥,使智力、体力、品德、美感到得到最后的发展和长足进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同时还要扮好幼儿同伴角色,与他们共同游戏、亲密无间,尊重和理解他们,和他们一道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增长知识。
再次,教学活动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幼儿是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因素。让幼儿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技能,一定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教学”为“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扮好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中班美工活动折钢琴。教师先示范、讲解后让幼儿动手操作,多数的幼儿掌握了钢琴的折法,但有一些幼儿对“怎样向外推出两只脚,变正方形为三角形”这一要领掌握不了。如果老师嫌麻烦干脆帮幼儿折好,他们会因有一台钢琴而高兴,但毕竟不是他们动手的结果,他们不会感到自信和满足。因此,只有我们参与幼儿活动中来,不厌其烦地引导他们观察、操作,予与鼓励、支持,才能让他们掌握关键的要领和方法,亲手折出一台钢琴,从而为自己获得的劳动成果而充满自豪、自信和快乐,使课堂成为他们的天堂,幼儿园成为他们的乐园。
最后,要争取社会、家庭的有效配合,三者形成教育活力,幼儿园、社会,家庭是一主两翼的教育网络,我们在抓好学校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采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宣传正确而科学的幼儿知识,增进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支持、关心和帮助,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体、智、美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为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