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二  >  理论评论


对抓好镇雄县技能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5-10-14 16:54     

镇雄县作为全省首批技能扶贫工作试点县之一,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技能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带着这个大考题,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升华三种认识

(一)站在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奔小康的高度来认识。精准扶贫,技能先行。镇雄县是百万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技能性人才紧缺是最大的县情。2020年如期建成小康,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压力大。技能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省市“挂包帮”“转走访”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加大技能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二)站在“扶贫先扶志”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首先要有不向贫困低头的气节、要有不畏艰难困苦的气魄。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战胜贫困、摆脱困境的斗志,发扬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在优势领域发挥自身长处,依托帮扶政策打破贫困的牢笼,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三)站在“扶贫先扶智”的高度来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智力和技能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技能转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积极引“智”,既要引进人才、引进技能,又要输出人才、输出技能,把人口资源变为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本,把人才资本变为人才红利,最终实现人才红利与改革红利叠加。

二、转变三种观念

(一)转变“等靠要”的消极观念。一些基层组织和村干部涣散无力,带领群众治穷根意愿不强烈,办法不多;贫困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科技意识差;依赖性强,村民发展信心不足,进取心不足;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等“沉疴”。“输血式”扶贫不仅没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相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必须切实转变扶贫思路,将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化素质放在扶贫首位,将扶贫工作重点由过去单纯重物质资本开发建设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通过选派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树立创业致富模范,引导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二)转变“小富即安”的自满观念。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帮扶政策优厚,部分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不愁吃不愁穿,部分群众通过艰苦创业得以摆脱贫困,但因小农经济模式局限性,许多农民满足于小富即安、温饱即足,缺乏敢于富、求大富的胆识和气魄,导致因病、因学、因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很容易返贫。必须帮助群众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强化进取精神,向人民群众灌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传递艰苦创业的时代正能量。

(三)树立“人人均可成才”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抓好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到县级层面,就是要因人而异,按需培训,实现一技促脱贫,提升幸福感,最终让贫困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三、找准三个定位

(一)目标定位要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落实到贫困地区,就是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人口掉队。技能扶贫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对象精准,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最终实现一技促脱贫,如期建成小康镇雄。

(二)思路定位要精准。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6个精准”:一是对象精准,通过建档立卡统计,全县20个贫困乡镇、196个贫困村、66304户贫困户、66304名贫困人口为主要培训对象;二是内容精准,根据市场需求与个人意愿,培训内容涵盖电工、焊工、挖掘机驾驶等13类工种;三是方法精准,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按照“4个一批”的方法开展技能培训,即依托本地产业培训一批留守老人、根据发达地区需求培训一批青壮年、开展实用性培训一批“两后生”、依托就业创业平台技能提升一批返乡农民工;四是措施精准,按照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接受1次以上技能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能的总要求开展培训;五是成效精准,以实现就业、致富、脱贫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培训效果;六是责任精准,遵循“资金来源不变、资金管理使用渠道不变、项目管理模式不变”的原则,各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各记其功。

(三)产业定位要精准。镇雄县典型的山区地形决定了工业上的短板,扶贫支柱产业落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上,产业定位要精准到贫困村,按照“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依据各贫困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历史文化旅游业、红色旅游业等产业。打造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效益最大化。

四、整合三种资源

(一)整合人才资源。对本地稀缺、急需的人才,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方式引进;以产业项目为载体,培养本土科研人才、本土科研团队,积极申报专家基层科研站,开拓“工作站+公司+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本地培训出的技能型人才,发挥组织人社部门职能,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协调用人单位签订人才订单,实现人才输出,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问题。

(二)整合技术资源。以设立云南技师学院镇雄分院为契机,有针对性地整合职业技校、农技推广站、生物资源办等部门的技术资源,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手工业等行业中发挥科技出生产力的作用。

(三)整合优势资源。镇雄县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5万;有多样的生物资源,玉米、马铃薯、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存在资源“不集中、不连片、碎片化、不成规模”等特点,要进一步整合自然资源,挖掘优势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进行经济林种植、特色果蔬种植,建设生态庄园、生态养殖场,实现农民增收创收。

五、破解三个障碍

(一)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技能扶贫工作仅靠人社部门是做不好的,必须多部门联动。镇雄县成立了技能扶贫工作小组,由人社、扶贫、农林水等多部门组成,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责任又有考核、既有承诺又有监督,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切实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

(二)破解执行不力障碍。工作中,一些干部对技能扶贫工作认识还不到位,还存在选择性执行等问题。表现为对自己、对单位有利的事情争着做,自己能捞政绩、容易出成绩的事情抢着做,对无好处、有难度的推着做。对此,一是要敢于较真,严把监管责任关;二是要一视同仁,公道正派、赏罚分明;三是要以身作则,带头提升执行力;四是要持之以恒,落实长效监督机制,确保技能扶贫工作干在实处。

(三)破解权力寻租障碍。过去的扶贫存在诸多权力寻租现象:扶贫指标没有落到真正贫困群众头上;专项资金被层层盘剥,惠民政策的蛋糕越分越小;培训机构通过不正当竞争获得培训机会,套取培训补贴资金。针对上述现象,在技能扶贫中要切实做好精准进村入户调查工作,强化高压态势,开展专项整治;整合各部门、各渠道扶贫项目,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同时,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约束力度,建立长效督查机制,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情况绝不手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六、培养三支队伍

(一)培养党政人才。贯彻落实精准扶贫需要各级党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凝心聚力,需要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党政人才队伍,不折不扣地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自觉做到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培养专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群众不缺勤奋,缺的是人才、缺的是技术。贫困群众需要什么人才、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引进什么人才、引进什么技术,着力打造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技能培训,为群众提供技术和技能指导,帮助群众实现技能成果转化,提升群众收入。

(三)培养乡土人才。对于有志创新探索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土人才,我们要积极鼓励。一是要利用农村这片土地培养好;二是要利用好现有政策扶持好;三是要落实民政策帮扶好;四是要汇聚力量打造好。同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努力锻造一批特别爱父母、特别爱家乡的土生土长的拨尖人才,让更多的乡土人才投身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浪潮中。

七、健全三种机制

(一)健全目标管理机制。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很艰巨,必须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发扬“弱鸟先飞”的精神,必须发扬“前面有标兵、后面有追兵”的精神,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明确各部门、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形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强大正能量,如期建成小康镇雄。

(二)健全倒逼管理机制。落实省市“挂包帮、转走访”会议要求,必须建立倒逼管理机制,把责任落实到“谁挂钩、谁组织、谁培训、谁服务、谁跟踪”之中。切实强化督查督办,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社会倒逼部门、以下级倒逼上级、以督查倒逼落实,合力实现扶贫攻坚总目标。

(三)健全跟踪问效机制。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必须打破以往只求数量不管质量、只求形式不求内容、只求方法不求效果的培训模式。要建立跟踪问效机制,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五看家里有没有猪牛羊、六看一技脱贫“挂包帮”。

八、发挥三种功能

(一)发挥政策导向功能。人社、扶贫、农林水等部门都有很好的帮扶项目,诸如扶贫贴息贷款、小额信贷、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劳动力基金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两个“10万元”、新农村建设贷款、危房贷款、地震安居工程贷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红色信贷)等,存在群众知晓率低、民间借贷率高等政策宣传不到位、运用不到位、推进不到位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各项惠民、利民、便民政策的宣传、执行力度,切实用活用好各项政策。

(二)发挥“互联网+”重要功能。努力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互联网+技能培训、互联网+技能扶贫、互联网+就业创业等模式,着力拓宽信息传递渠道、人才引进输出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尽力发挥好“镇雄县扶贫开发协会”“光促会”“老促会”等组织的作用,做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三)发挥远程教育系统功能。针对镇雄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村组交通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产业项目引进难等问题,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协调各级科研、技术单位,采取远程教育方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远程教育系统到村、到社(专业合作社)、到基地(培训基地、生产基地),让农民群众不出村就能学科学、不出村就能学技能、不出村就能学手艺,通过技能扶贫带动群众脱贫。

九、调动三个积极性

(一)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过去的扶贫工作,存在干部职工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热情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技能扶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级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本着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态度推动工作,认真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要求,对本部门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确保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当。

(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正确引导贫困群众渴望致富的意愿,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多媒体全方位做好技能扶贫宣传工作,打破“贫困不可战胜”的思维定势,通过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持证上岗、就业增收,树立成功典型,让贫困群众自发参与技能培训,掀起学技能、用技能、靠技能致富的新高潮。

(三)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组织、人社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人才找单位、为单位找人才,切实打通技能人才输出的“最后一公里”,采取签订人才订单、定向培养等方式实现人才输出。对在本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企业给予用地规划、贷款扶持、税收减免、财政奖励等帮扶政策倾斜;对外地用工企业按照其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做到人才到厂即可上岗,减少企业培训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同时,重奖帮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单位,使用人企业或单位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十、实现三个再升级

(一)思想上再升级。要站在打造“镇雄技工”这张名片的高度,充分认识技能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凝心聚力,提振干部的精气神,发扬“坚韧不拔、敢为人先、淳朴厚道、勇于担当”的镇雄精神,切实做到敢拼敢干敢担当、不负良心不负党。

(二)服务上再升级。在服务态度上求突破,干部职工要放下身段,主动上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服务理念上求突破,创新“跳出镇雄看镇雄”的培训模式,主动送技上门;在服务质量上求突破,主动实现培训一批、上岗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

(三)作风上再升级。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要切实扭转过去“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不良作风,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用突出、公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共同把技能扶贫工作干在实处、落到实处。

县内新闻:

媒体镇雄:

专题报道: